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体育 中医 茶道 服饰 戏曲 饮食 体育

东营忠义武馆:弘扬中华武术 倡导全民健身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韩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29
摘要:弘扬中华武术 倡导全民健身 发挥武术精神 利国利己利民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
                      弘扬中华武术 倡导全民健身  发挥武术精神 利国利己利民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武术发展到今天,其技击作用已不是必需之需,习武的目的向健身、健心方面倾斜,这其实也是向习武之本源的回归。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现代的健康标准早已不是“无身体疾病”,而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人有充足的精力,更要有灵敏的头脑、拼搏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
 
         武术运动,能够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自发性、解除紧张、提高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参加武术训练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坚毅自制的毅力;另一方面,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类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是可将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保持积极的态度以有效的从事学习、工作。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习武所以锻炼体魄,非所以恃强凌弱、好勇斗狠也,故宜身自韬晦,最需砥砺节气。几千年延绵历史中,“尚武崇德”、“教武育人”始终贯穿在武术教习全过程。诸如尊师爱友、见义勇为、讲礼守信、不凌弱逞强等,武术体现了将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的道德观,一如东营忠义武校的教学宗旨“习武修心,德体一身”。“我们教的是技术、育的是武德,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武术文化。”该校馆长于共利说。
 
       夏练三伏,把握长功夫的好节气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要参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络、调精神,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民间武术是真正服务于各种人群的,无论是少儿还是老人,都可以参与。尤其是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不仅能促进生长发育、身体健康,而且显著提升学习能力,通过习武强筋骨、强精神、强个性,终身受益。
 
        “才练习了一年多的武术,我发现孩子变了,变的更像个男子汉了!” 在东营忠义武校学习的一位孩子家长高兴的说。他说的一点不错,练习武术会让你有诸多变化。
 
        会越来越勤奋。武术是一个从懒惰到勤奋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人摒弃越来越多的坏习惯,拖延症也会被治愈。每一个坚持练习武术一年以上的人,都不会是一个懒惰的人。
 
       会越来越坚强。武术不让人的品格韧性坚强,在压力面前你会变的游刃有余。坚韧会让你更好的处理不好处境。健身的人,绝对是一个坚强的人。
 
       会早起,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武术的族群,不会睡懒觉。因为生活更规律,练武术的消耗会让睡眠更踏实高效,会养成早起的习惯。武术不仅可以使人筋骨强健,而且在调节中枢神经、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练武术的人每天都会精力充沛,减少疾病引起的缺课现象。
 
        自信心会增加。由于形体的改变,各种激素的分泌会让魅力值大大提升,举手投足都有男女神范儿。即便是走在路上,自信也会异于常人。武术锻炼带来的身体自信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更善于合作,遇到挑战时更愿意积极尝试。


 
        暑假即将度过一半,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武术馆去训练,让孩子在从今年暑假就开始,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东营西城康都家园的东营忠义武馆,是经东营市水浒文化研究会推荐、经教育局、体育局认可的武馆教育学式武术培训基地,是一家集套路、散打、搏击为一体的综合性武馆,教练来自于中国武术之乡山东郓城,毕业于著名的武校郓城宋江武校,这里的武术不但能使青少年的体质有所改变,同时也能使孩子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学会自我保护。

          (韩义)




 
责任编辑:崔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