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大家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谢维和: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谢维和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1-21
摘要:我今天跟大家一块要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叫《大学之道拾遗》。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你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在这里讲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你把它捡回来。我在这里讲的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
我今天跟大家一块要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叫《大学之道拾遗》。“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你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在这里讲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你把它捡回来。我在这里讲的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一些可能我们不自觉丢掉的东西?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优秀传统文化中被不小心丢掉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忘四。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可就出麻烦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满大街都能看到“和为贵”,这是《论语》里很重要的一句话,中国人讲究和谐,遵从这样一种和谐。但是请大家注意,“和为贵”这句话可不是孤立地讲的,它前面还有一句话叫“礼之用”,“礼之用,和为贵”讲的是规矩、规章制度实施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让大家更加和谐,所以“和为贵”的前提是我们怎么去贯彻落实一些规章制度。
  如果说我们大大小小都去讲和谐,而不用规矩、不用制度、不用道理来节制、引领的话,其实想“和”也“和”不到哪儿去。所以把前面的“礼之用”丢掉以后,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还有一个例子,有的时候你挖苦别人,会说:“怎么这么蠢,真是愚不可及!”你可不知道,其实你这是在表扬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在“愚不可及”前面还有一句话,叫“智可及”。这是曹操在评他的大臣荀攸时说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法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去比肩,但是一个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这样一种愚,可学不会,因为那是做人有境界的品位。但如果你要是忘了“智可及”,只说“愚不可及”,这种不完整的表达,就容易闹笑话。
  大学之道中被遗忘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更多的是讲大学文化里,有没有遗失一些非常重要且需要我们捡起来的东西。
  我给大家郑重推荐《大学》这本书,如果说儒家传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大学》可谓是儒家的开篇之作。朱熹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儒学的话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读《论语》,了解儒学的根本精神、主要观念,之后再去学《孟子》,而如果要研究里面很精深的东西,就要学《中庸》了。但是开头的部分一定要读《大学》。在《大学》中我又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第一章,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国学家熊十力,在《十力语要》中曾经说过:“《大学》首章,三纲领,八条目,其间处处有无穷义蕴,世儒只是忽悠过去……此篇确是圣学提纲,于此不通,六经未许讲也。”所以《大学》重要,其第一章更重要。
  但是我发现在很多场合,对《大学》首章,很多人只背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面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却没有记住,这段话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很重要的话经常被忘记,所以我们还真得去想一想,这些被遗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丢掉的是为学之本的修身。在《论语》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常常说“物有本末”。什么叫“本”?修身是为学之本。《论语》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修身为本。《论语》说到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亲民、至善”。“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都属于内修的境界和内涵。“亲民”就是讲外治,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三严三实”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严以修身”,所以修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要忘记学习的初心是“学以为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遗忘?这里很关键的就是忘记了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即“学以为己”。《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人看来,“为己”的含义是讲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性,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己本身的格调、品位能够显得高一点;他又说“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小人学到东西是为了跟别人做交易。
  《太平御览》说:“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到一个好的东西,首先考虑怎么身体力行,而现在有些学者得到好的东西是想着怎么取悦别人,追求功利。《颜氏家训》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这些话似乎就是针对我们今天的现状说的,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什么是为学之本?修身是为学之本。
  如何将遗失的大学之道重拾起来——定、静、安、虑、得
  这些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有什么办法把它捡起来?潘光旦先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定、静、安、虑、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而所谓修养者,固非履行此五步功夫不办也。”
  (作者: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谢维和
责任编辑:张晓彤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