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济宁:“三度融合” 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
Date:2023-03-02
访问量:
来源:
作者:济宁市委统战部
济宁市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三度融合”理念,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
突出“精度”
坚持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原则,按照“两核、多区”(两核”即三孔景区、两孟景区,“多区”即各县(市、区)旅游文化资源、民族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进行线路打造,构建“传统文化课+文物、碑文旅游线路+传统文化项目体验”的沉浸式旅游体验,辐射联动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嘉祥曾庙和武氏祠等10余处传统文化景点,共打造21处现场讲解点,同时串联民族村居、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
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孔孟、运河等景区串点成线,整合传统经典景区与新兴精品项目,优化提升“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和‘拜圣习儒、运河访古、圣地研学”等体验活动,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形成旅游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双发展的格局,培育壮大具有济宁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彰显“厚度”
深入挖掘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把旅游资源赋予“三交”新内涵。组织专家教授24人,精心撰写解说词,深入挖掘和平、孝道、德化、诚信、崇善等观念,把“五个认同”具体化,让大家能听得懂、易遵循、可践行。
围绕“三孔、大运河”两大文化名片,重点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大运河交融互动纽带的角度出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深入挖掘、整理、开发济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体验项目等,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凝聚性,丰富济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拓宽“广度”
依托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通过多种交流互动活动实现以游会友、以游互学、以游促融。去年累计依托旅游线路接待2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旅游研学团队,1620余名来访者参与线路体验。
以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搭建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平台。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提升行动,打造主题展馆、主题公园等,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游活动,丰富“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品牌内涵。
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在融合中塑造IP、丰盈业态、创新产品,实现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有效传承”与“破圈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突出“精度”
坚持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原则,按照“两核、多区”(两核”即三孔景区、两孟景区,“多区”即各县(市、区)旅游文化资源、民族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进行线路打造,构建“传统文化课+文物、碑文旅游线路+传统文化项目体验”的沉浸式旅游体验,辐射联动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嘉祥曾庙和武氏祠等10余处传统文化景点,共打造21处现场讲解点,同时串联民族村居、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
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孔孟、运河等景区串点成线,整合传统经典景区与新兴精品项目,优化提升“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和‘拜圣习儒、运河访古、圣地研学”等体验活动,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形成旅游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双发展的格局,培育壮大具有济宁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彰显“厚度”
深入挖掘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把旅游资源赋予“三交”新内涵。组织专家教授24人,精心撰写解说词,深入挖掘和平、孝道、德化、诚信、崇善等观念,把“五个认同”具体化,让大家能听得懂、易遵循、可践行。
围绕“三孔、大运河”两大文化名片,重点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大运河交融互动纽带的角度出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深入挖掘、整理、开发济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体验项目等,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凝聚性,丰富济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拓宽“广度”
依托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通过多种交流互动活动实现以游会友、以游互学、以游促融。去年累计依托旅游线路接待2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旅游研学团队,1620余名来访者参与线路体验。
以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搭建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平台。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提升行动,打造主题展馆、主题公园等,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游活动,丰富“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品牌内涵。
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在融合中塑造IP、丰盈业态、创新产品,实现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有效传承”与“破圈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12月6日至7日,泰山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座谈...
-
11月18日,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婚宴十八说”培训班开班,来自海南藏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