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走进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化元素
Date:2021-10-25
访问量:
来源:
作者:麦凤琼 博士
近年来,一些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被收录进权威的英语词典,如“guanxi(关系)”“Tuhao(土豪)”“Dama(大妈)”等。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就有200余个包含中国文化渊源的词语。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的那样,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世界里有不少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子。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一些源自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词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英语中,如“baozi(包子)”“yuanxiao(元宵)”“gaokao(高考)”等,凸显了汉语的个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中国古代经由丝绸之路产生的贸易交流为中西文化交流,语言互通提供了机会。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颇具中国特色的“silk(丝绸)”一词是在公元 888 年经丝绸之路由拉丁语和希腊语进入英语,因而成为最早进入英语词汇的汉语借词。
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专有名词在英语中不能够完全找到对应的翻译,于是人们只好用汉语拼音作为英语词语来表示。比如“Laozi(老子)”“jiaozi (饺子)”“baijiu(白酒)”“guzheng(古筝)”“Long(龙)”等,这些来自于汉语拼音的英语词语既代表了中国特色,又扩充了英语的词汇量。
从汉语借来的英语词语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这四种方式产生。这些词语进入英语后,或多或少都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语语言的词汇体系和语用表述系统。
此外,被称为“中式英语”(Chinglish)的洋泾浜语言,如“lose face(丢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干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也已走进英语世界。
国际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说过:“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从而进一步推动英语的国际化、多样化进程。”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有更多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走进英语世界,从而使得英语使用者更多的了解汉语,更好的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客观的促进了汉语的传播,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增强沟通与交流。
作者: 麦凤琼 博士
单位:英国利兹大学文学院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的那样,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世界里有不少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子。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一些源自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词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英语中,如“baozi(包子)”“yuanxiao(元宵)”“gaokao(高考)”等,凸显了汉语的个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中国古代经由丝绸之路产生的贸易交流为中西文化交流,语言互通提供了机会。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颇具中国特色的“silk(丝绸)”一词是在公元 888 年经丝绸之路由拉丁语和希腊语进入英语,因而成为最早进入英语词汇的汉语借词。
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专有名词在英语中不能够完全找到对应的翻译,于是人们只好用汉语拼音作为英语词语来表示。比如“Laozi(老子)”“jiaozi (饺子)”“baijiu(白酒)”“guzheng(古筝)”“Long(龙)”等,这些来自于汉语拼音的英语词语既代表了中国特色,又扩充了英语的词汇量。
从汉语借来的英语词语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这四种方式产生。这些词语进入英语后,或多或少都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语语言的词汇体系和语用表述系统。
此外,被称为“中式英语”(Chinglish)的洋泾浜语言,如“lose face(丢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干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也已走进英语世界。
国际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说过:“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从而进一步推动英语的国际化、多样化进程。”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有更多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走进英语世界,从而使得英语使用者更多的了解汉语,更好的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客观的促进了汉语的传播,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增强沟通与交流。
作者: 麦凤琼 博士
单位:英国利兹大学文学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年度词语”折射语言文字活力
下一篇: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热点信息
-
12月3日,山东省高校师生语言文字优秀作品专场展演在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举办。此次展演包含了全省中华经典...
-
10月29日,“讲好普通话·展现新形象”省直机关十佳窗口普通话大赛现场赛在山东教育电视台举办。此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