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风俗 • 正文

在历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地,诞生出哪些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传统文化网

宋代是中国历史经济高度繁荣的代表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事业大繁荣的时期,因此,宋代的文人雅士居多。因此,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流传下来许多经典文化与传统民俗。

一、宋代赏花习俗

宋代文人与普通人都有赏花的习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城里的男男女女就“争先出城探春”,结伴赏花。《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当时园圃之多和花开之盛,这是高雅文化的代表。

司马光在洛阳曾建“独乐园”,苏轼写诗作了描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盏 ”,形象地写出了独乐园的朴野之趣。

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花开时节四处游园赏花,“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正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春光的喜悦之情。

诗人穆修巧借游园给了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以辛辣的讽刺“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侯家坐拥名园,却无暇游赏,只看折下的花。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鲜花贸易,书载洛阳、扬州、成都等都有花市。汴京、临安等还有沿街叫卖的花贩。如方岳的《湖上》:“今岁春风特地寒,百花无赖已摧残。马滕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

二、宋代服装民俗

宋代的服装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的更好,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装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这个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

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也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三、宋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

契丹人见面,不作拱手打揖之礼,不像汉人相互间点头哈腰的,甚至有话没话的乱搭讪,而是两手相交于胸前,相互间不搭声,以交手礼而致问候,摆完这个造型后,各走各道,毫无废话可言,契丹人叫做“相揖”。

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流行“杖责”,上至宰辅和王公贵族,下至各级官吏,作奸犯科者亦不能免杖,不过宋朝官员确实优越,而刑不上大夫确实也做到了,皇帝即使对官员再不满意,宋朝三百年间也没打过屁屁。

北方少数民族婚姻风俗,胡人娶妇于家,如果其丈夫不幸身死,不会像中原汉人一样将女人遣送回家,而是让兄弟子侄辈得以续聘,甚至出现了儿子娶其继母的情况,全然不知道礼法,而汉族人则断不会做此禽兽之举。

更让宋人忿忿不平且难以理喻的是北方这些民族每逢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是官方默许的偷盗之夜,是为“放偷”,平常人家若不留意,则衣裳、器具、鞍马、车驾等物被人名正言顺偷盗,等过些时日,主人知其所在,则以酒食、钱物赎回。

更有甚者,平常人家女子随家人野外游玩,或者其家居住荒郊偏僻之处,青年女子就会被男子掳掠,过段时间,这些女子就会悄然回家,并将经过告知父母,男子则以彩礼聘娶其女,这可能是契丹和女真版最早的“偷情”和“试婚”了。

总之,宋代300年来,华夏民族始终被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所侵扰,宋代文人心中郁闷;也许是宋朝人始终以天朝大国自居,看不上这些荒野蛮族的风俗习惯。

    首页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