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青春太极”让学生大呼过瘾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让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在上海,通过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早已不是简单地背诵古诗词,而是用创新方式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天清早,北京市北中学的高中生们就在操场上打起了该校自编的“青春太极拳”,这套从太极拳中精选招式自编的拳操潇洒利落、不仅让学生们觉得有范儿,还让他们发现“传统文化原来那么美!”记者发现,其实沪上许多中小学多年来都以传承创新的理念,让孩子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让太极拳更青春活泼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我们想编一套太极拳操,让他们早晨花三五分钟练一下,静静心,接下来的学习也更专注。”基于这个朴素的想法,从2004年开始,市北中学就从杨氏太极里精选了一些简单动作,自编了一套太极拳操。但没想到,学生们因此体验到了太极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张弛相抵、柔中有刚之道,有学生毕业后还坚持练习,有学生大学出国后还教老外学会了这套操。
但编这套操的市北中学体育教研组长王丽萍却在思考:“学生血气方刚,却打着和公园里爷爷奶奶一样的太极拳,如何能让他们体验传统文化里更青春活泼的一面?”
在校长陈军的支持下,王丽萍试着从陈氏、杨氏、孙氏等经典太极中择取部分有缠丝劲、爆发力,同时又舒展大气的招式,整合成一套圆活、敏捷的“24式青春太极”,还专门请来作曲家根据配乐,又根据这曲活泼轻快的太极调整招式,让学生练起来更有节奏感。那些行云流水、大开大合的动作,不少男生一气呵成,尤其做弓步盖拳、缠绕切掌等动作时,直呼过瘾。而学校还专门测试了学生们的心率、肺活量等指标,发现每天早上3分钟的“青春太极”,其运动量与广播操不相上下。
同学们爱上了这套“青春太极”,也发觉了传统文化充满朝气的美感,该校高二(1)班的学生史美辰还自发创办了太极拳社团。创办之初,史美辰很忐忑,这个听上去很“老年”的社团会不会无人问津?没想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加入,大家磨炼一招一式、分享太极思想的精髓。“太极里的攻防、刚柔、动静、快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平衡之道,真的很有意思!”史美辰说。
不仅如此,每逢周五放学后,经常会有复旦附中、行知中学、曹杨二中等学校的学生风尘仆仆来到该校,聆听“水云间词社”的讲座。“讲座其实也就一个半小时,但这些学生都兴致勃勃,一直会持续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负责人杜亚群老师介绍,虽然只是一个小社团,但校方却邀请了很多名家、教授,硕士、博士来给词社做分享,而这些学者也以高度的认真回报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满腔热忱。时间久了,周边学校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们也慕名前来,最初只是文学社里一部分学生成立的词社,如今却成了小有名气的高中生古文爱好者小圈子。
学生们还印制了自己的诗集《水云间短长亭》交流分享。老师起了“桃夭杏闹”的头,大家各自发挥,续上“古道残垣梨雪傲”“翠蝶翩翩垂髻笑”“沙暖鸳鸯莺啼叫”……还研习古人名作,加上自己的评注。不少学生考入大学后仍和学弟学妹们一起作诗和韵。不少原先理科班的尖子生后来在考大学时都填报了文科专业,“是词社的浸润,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传统文化不仅学还要体验
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但其实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记者发现,沪上许多中小学多年来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从小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培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比如五爱高级中学每年坚持利用寒假组织高一学生编制一份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手工小报,宋词在学生们的笔下,化身成半遮面的吹笛少女,含蓄淡雅又意韵悠远;青花瓷的介绍配上青花瓷的图案,古韵绵长; 毛笔书写的“国学”二字,精气神十足,暗藏的双鱼图案,将太极八卦的道家精髓蕴含其中;当然还有喜庆的舞狮舞龙,配合传统习俗的介绍,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俗深深结合,通俗易懂……通过“国学小报”的制作、评选,助燃了优统文化回归的火焰,学生在小报创作中迸发的不仅是创作激情,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体悟。
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亲和的、可感知的。黄浦外国语小学的老师们会专门带孩子体验上海传统美食,买来上海的特色小吃话梅糖、梨膏糖、五香豆和炒米花,学生们尝得津津有味、听得认认真真,还自己用橡皮泥动手进行制作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四大金刚”,又发挥奇思妙想改良制作春卷……学生们通过品尝、交流,了解上海小吃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上海小吃特有的美食文化,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更有感情了。
据悉,早在10多年前,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与市教委教研室编印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教学指导意见”,并建立了一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在文化认同中将语言文字、革命传统、人文历史等融入不同学科,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各区力推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如此,从区级层面上,各区也以多种形式助推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浸润滋养。
新开学,闵行区的中小学师生们就欣喜地收到了一份“2017闵行区传统文化教育菜单”,3月沪语大赛、4月戏曲鉴赏展演系列活动、5月优秀童谣传唱和古诗词吟诵活动、6月学校少年宫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展示活动、7-8月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展示活动、7-9月传统文化知识竞答和探访活动、10月“传统体育进校园”系列活动、11月小学生和中学生现场书法活动、12月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成果展示和表彰……“每个月学校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唐女士的孩子在闵行区实验小学就读,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孩子现在不仅能诵读不少经典诗文,更对许多传统文化典故如数家珍,“看到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内心深处的兴趣和热爱,很欣慰”。
而杨浦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不遗余力。多年来,一方面将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纳入360课程,开设“经典诵读试点校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师诵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班”;另一方面,通过“诵经典、写经典、讲诵典”系列活动,组织书法名家进校园、书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小学识字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研讨、中学写字与古诗文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讲述文化经典,宣传汉字之美,开启儿童智慧,传承中华文明。每年一度的“班班有书声”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迄今六届的“汉字节”,让汉字的音韵意蕴美深入人心。区域层面,结合创智课堂的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学校探索文言教学文与言统一教学的系列研究。以特色课程带动学校特色,成为古诗文教学和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嘉定区首推的“中国唱诗班”如今已闻名全国,事实上,该区在推进经典诗文诵唱读写工作前期,已经编辑了《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16首》和《经典诗文诵读》(袖珍读本9册)两套区本教材,各学校利用兴趣课、拓展课以及课余闲暇指导学生翻阅诵读、传唱,书写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区本教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层,梯度清晰,目标明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悟经典诗文所传递的思想容量、情感亮点和文化涵养。
优秀师资搭起心灵之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为切实提高教师经典诵读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海市语委、市教委专门开展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一批骨干教师成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火种的“领路人”。同时,上海很多语文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重点意象,体味作者情思,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内在理趣,涵养品德性情。
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表示,在市、区两级教研员的指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上海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呈现出可喜面貌。不少语文老师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参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叙写节日生活、表达节日风习、述说节日源头等。老师们还采用组内讨论、组间辩论、全班交流、角色扮演、档案袋等多元化方式予以评价,以增强古诗文学习的趣味性。很多中小学还开设了和古诗文阅读有关的校本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吕志峰表示,传统文化的浸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古诗词诵读,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最忌“一阵风”,而上海中小学多年来坚持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搭起了通往传统文化精髓的心灵之桥,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不仅在课堂,更有机会在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开阔视野、领悟传统文化中广博精深的内容,而优秀师资和上海招考改革重视综合素质的大势所趋,也为孩子们能真正有时间、有机会亲近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热点信息
-
12月13日,省民族宗教委召开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山东代表团工作复盘总结会议,听取团部...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日,区教育体育局举办机关优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