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湖南常德非遗传承奔走忙
“我是扶贫队员王惠芳,点村就在太青山长岭岗,去年‘五评’‘四看’‘搞调研’,确定扶贫对象张木匠。送他鸡仔五十双,不知养得怎么样,现在去看张木匠,顺便送他大惊喜,祝他振作重起航!”1月23日晚,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民间艺人刘静站在县城剧院舞台上,身着红色旗袍,敲着直径一尺的大鼓,和搭档雷长春一起,表演新近创作的鼓盆歌《扶贫佳话》。诙谐的唱词,惹得台下一千多名观众不时发笑喝彩。
“为了这个节目,我们准备了一个月,作词、编排都是原创。”刚刚走下舞台,刘静嗓音略显沙哑。刘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鼓盆歌”的市级传承人,他介绍说,鼓盆歌是流行于鄂南及湘西北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原本主要在孝堂演出,改革开放后逐渐走进茶社、寿堂和剧院舞台。“这几年鼓盆歌火起来,全县有两百多家茶社供艺人演出。”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李凌云告诉记者。鼓盆歌通俗易懂,传播正能量,深受老百姓喜爱。“不少人不再打麻将,成了我们的粉丝。”刘静开心地说。
刘静这几年每年参加的大小演出有一百多场,绝大多数都在农村。“这个春节,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几乎天天有演出,有时一天就有两三场。”刘静坦陈,“这份工作确实很费嗓子,但能通过这些作品给观众送去新春的祝福,让大家更多地关注我们这个非遗项目,我感到很满足。”接受完采访,刘静脚步匆匆,赶赴下一个演出地点。
距刘静这里十几公里的常德津市,还有一位文化老人忙于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这位老人,就是不久前当选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的津市文化馆退休员工王泸。他5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荆河戏”和“孟姜女传说”著书立传。
王泸今年72岁。这个春节,荆河戏演员出身的王泸尽管没有演出任务,但依然闲不下来。跟往常一样,他每天创作两三千字,“这几天晚上也是深夜两点睡的,主要是想多整理一些关于‘孟姜女’的资料。”
从1960年起,王泸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便,自费跑遍了津澧一带的100多个乡镇村组,收集地方文化遗产资料300多万字。此后,他又在收集的非遗项目资料基础上加以整理研究,撰写并出版了《荆河戏艺术探源》等多部学术专著,填补了400年荆河戏无史籍的空白。“我小学文凭,没有更高的学历,但我是看着荆河戏、听着孟姜女的传奇故事长大的。我对澧水这一带的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谈及最初的动力,王泸声音洪亮,眼神炯炯。
“以前春节都会登台唱戏,后来年纪大了就不上了,但创作的不少戏剧和小品也多次给津市和常德的观众带去欢乐。我现在也感到了危机,担心我的这些目标无法完成。”指着窗台边20部待整理出版的作品手稿,王泸坦言时间是他最大的敌人。“人到七十古来稀,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必须加班加点地干,直到干不动为止。”
热点信息
-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粤剧保护、传承和弘扬...
-
12月11日至12日,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