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宁津县:小戏小剧唱文明 移风易俗润民心
“看这戏越看越明白,孩子幸福比啥都强!”9月21日,宁津县津城街道组织的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热闹开锣,快板、情景剧、三句半等十多个节目轮番上演,诙谐的表演、鲜活的故事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教育、明事理,迅速营造起“人人讲文明、户户树新风”的浓厚宣传氛围。
“这戏演的就是咱身边事儿!”看完情景剧《婚事新办乐融融》,村民刘大妈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掏出手机就给女儿打去电话,语气格外敞亮:“孩子过得舒心比啥都强!彩礼的事咱不纠结了,全听孩子的!”这一幕,正是津城街道用小戏小剧助推移风易俗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街道创新“文艺赋能文明新风”模式,把移风易俗的“纸上条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践”,让文明之花在基层越开越艳。
原创剧目接地气:把“身边事”唱成“心头戏”
“新风政策暖津城,文明种子遍地生……”调子刚起,津城街道“新风剧场”内掌声就跟着响了起来。今年以来,街道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深挖群众身边的移风易俗故事,将快板、杂技、山东柳琴等地方曲艺元素融入创作,已精心编排《彩礼风波》《新风进万家》《孝老爱亲传佳话》等18个原创小戏小剧。
津东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快板《红白喜事要从简》,没讲一句大道理,全是“大白话”:“红事不搞大排场,省下钱来养小家;白事简办不折腾,厚养薄葬才孝顺”,把婚事新办、文明祭祀的政策说得明明白白。情景剧《结婚的烦恼》通过还原村民从“攀比彩礼”到“重视幸福”的思想转变,引发在场观众强烈共鸣,每场演出都能收获数十条群众点赞留言。
全域巡演全覆盖:田间地头都是“新风舞台”
“走,看戏去!”如今在津城街道,“一村一场戏”成了村民最盼的文化事。津城街道以此惠民工程为抓手,联合“津骑兵”宣讲志愿队、移风易俗青年宣讲团,开展常态化巡回演出。截至9月,累计演出已达260余场,覆盖辖区92个村居、超2万人次群众,其中2025年新增“田间地头沉浸式演出”20余场,更是让舞台“长”在了庄稼旁,真正实现“村居无遗漏、群众广参与”。
道具箱里装着快板、彩绸,队员们踩着田埂就把舞台搭在了地头,三句半《移风易俗好风尚》、小品《丧事简办省心力》送到群众“家门口”。津东社区“新风剧场”更因贴近生活的剧目成为“网红打卡地”,《婚事新办乐融融》改编自村民从“非10万彩礼不嫁女”到“零彩礼送女出嫁”的真实故事,连演12场仍座无虚席,场场都有村民主动分享自家的“新风故事”。
群众互动聚合力:文明新风“唱”出来更“干”出来
“小戏小剧不仅要演给群众看,更要带着群众干!”街道文化站负责人介绍,每场演出后都会设置“新风议事角”,邀请演员与群众围坐交流,收集移风易俗建议。截至目前,已收集群众反馈86条,据此优化剧目内容13处,还组建起23支“新风文艺志愿队”,吸纳156名村民成为“文明宣传员”。街道“幸福大姐义务红娘团”借演出契机开展“低彩礼相亲会”,促成10余对新人“零彩礼”“低彩礼”结婚;《博士后夫妻不要彩礼要幸福》等剧目经短视频平台传播,播放量突破1.2亿次,带动全县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共识。数据显示,演出开展以来,辖区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40%,移风易俗知晓率达100%。
“小戏小剧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是打通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好载体。”津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浩然表示,下一步将再创作10部聚焦“孝老爱亲”“垃圾分类”等主题剧目,计划新增演出50场,让文明新风真正吹进群众心坎里、融入日常生活中。
热点信息
-
“看这戏越看越明白,孩子幸福比啥都强!”9月21日,宁津县津城街道组织的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热闹开锣...
-
10月4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在四川成都东安湖大剧院上演。该剧是第十八届文华奖的首台参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