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荔浦芋的故事
Date:2017-09-11
访问量: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芋头里最好吃的数荔浦芋,它肉质细腻,具有特殊的风味。同时个头大,芋肉白色、质松软者品质上等。剖开芋头可见芋肉布满细小红筋,类似槟榔花纹,栽培学称之为槟榔芋。各地均有栽种。母芋椭圆形,子芋5个 8个。以产母芋为主,一般单个重1000 1500克,大的可达2500克。而且营养丰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种维生素、较高的钙和无机盐等多种成份,具有补气养肾、健脾胃、强身健体之功效,既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补身体的营养佳品。
关于荔浦芋的传说有一个解缙巧接芋,劝皇上减轻赋税的故事。解缙,字大绅,生于明朝洪武2年,官拜翰林院大学士。明永乐初年,南方久旱无雨,稻粟欠收,加之地方官吏之授刮,民不聊生。解闻之南方遭灾,且尤其广西为重,心事重重,难以入眠。正不知以何方法方能使皇上减轻税赋,救民出水火犯愁。一天夫人蒸煮荔浦芋,解目睹芋形,忽然想起幼时家乡遭灾缺粮以土茯苓、赭魁又名余粮(荔浦人称薯粮)代粮充饥之情景,眼前一亮,不如如此这般……。
一日,解缙与成祖朱棣在翰林院谈诗论赋时,向皇上说:“下官家中有广西送来的荔浦特产,请皇上前去一尝,不知赏脸否?”棣闻之欣然同意,并立表起驾前往。至家安坐后,解缙立即吩咐安排家人加紧制作,不足一个时辰,香喷喷的一整个荔浦芋就送到了皇上和学士的面前。解立即取一半送到皇上手里,自己另取一半并大口地食之,且很快食得一干二净,皇上见状,毫不客气地咬了一口,入口后一股涩味难于言状,奈于面子还是勉强咽了下去,解见状问:“皇上,味道如何?”棣答:“解学士,此是何物,你能一咽而尽,朕却如此难咽?”解说:“皇上有所不知,此物乃是山野之物,名叫余粮,微臣小时因家中无粮,曾以此充饥,方能一咽而尽。目前,江南久旱无雨,稻粟欠收,尤以广西为重,臣民们正以此为充饥之物。”棣日:“永乐太平盛世,岂有此等之事?”“皇上,微臣不敢妄言,确有此等之事”解缙答道。“立即传朕旨意,减免广西3年税赋,以恢复臣民生机”,棣听后立即对所在大臣说。圣旨一下,解缙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来,他所使的计,是利用余粮与荔浦芋基本相似的特征,叫厨师巧妙地将两物对接起来,先呈送给皇帝的一半为余粮,自己吃的一半是荔浦芋。从此,解缙巧接芋,劝皇上减轻赋税的事,一时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有一集也借鉴了这个典故,当年清朝人刘墉天生驼背,被昵称为“刘罗锅”,因受乾隆赏识而入朝为官。他辅佐皇帝忠心耿耿,常直言进谏,有一次讲话太直,把乾隆爷给得罪了,给贬到广西当巡抚。广西每年须进贡荔浦芋到北京给皇帝享用,芋头沉重兼路途遥远,浪费民脂民膏甚巨。刘罗锅体恤民情,赴任后以貌似芋头、质粗味劣的山薯冒充芋头给乾隆食用。乾隆吃了果然倒尽胃口,马上免掉荔浦芋的进贡。刘罗锅的政敌借机陷害,找来了正宗荔浦芋,乾隆一吃,醒悟到自己受到刘罗锅的愚弄,一怒之下,把他再贬到浙江去当织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