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山东省优秀论文获奖名单的公示
日期:2023-10-26
浏览:
来源: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体育局关于征集参加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的通知》(鲁教体函〔2023〕48号)要求,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山东省优秀论文已评选完毕,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自10月26日开始。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及有效联系方式(注明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逾期或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电话:0531—51793852、0531—51793836;传真:0531—51793853,邮箱:twy@shandong.cn。
附件: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山东省优秀论文获奖名单.docx
山东省教育厅
2023年10月25日
附件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山东省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80篇)
序号 | 论文名称 | 论文作者 | 工作单位 |
1 | 济南市小学体育社团发展困境与纾解策略研究 | 李雨菲、吴茂芹、叶文娟、张春华 | 山东省实验中学 |
2 | 融合音乐元素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探析 | 吕祥恩、单一平 | 山东省实验中学 |
3 | “互联网+”背景下健美操赛事发展现状与前景 | 吴茂芹、王月、李雨菲、叶文娟 | 山东省实验中学 |
4 | 基于教育资源平台下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 尹彬 | 济南外国语学校 |
5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小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分析与预测 | 杨云强、王静、吕梅 |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
6 | 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教育模块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 解西红、黄昊 | 平阴县孔村中学 |
7 | 以定向运动为主导打造小学体育“爱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 房雪芹 | 山东省实验小学 |
8 | 《体育锻炼三要素与社交焦虑水平关系的研究》 |
鞠明晓、林勇、姜蔚萍、盛锡娟、 李科科 |
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 |
9 | 面向智力障碍学生的篮球“体智”融合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 郝妍郦、李世明 | 青岛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 |
10 | 体教融合背景下区域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 赵志远、崔春晓、吴磊、王栋、刘涛 | 淄博市教育局 |
11 | 锻炼坚持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 赵飞、崔运坤、牛舒慧 | 山东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和体育事业中心 |
12 | 智能助教迭代教学模式 智趣横生促进数字转型 | 牛舒慧 |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八小学 |
13 | 文化生态视阈下黄河文化融入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 | 焦玉涛 |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
14 | 小学校内“快闪模式”课余体育竞赛方案实施与研究 | 侯晓彤、肖滋深、阎晓宏、黄悦、赵宁 | 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
15 | 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能天天练”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研究 |
王青辉、林文涛、孔庆坤、聂卫东、 尉鹏飞 |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16 | 健康中国背景下“校、家、社”协同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以烟台港城中学为例 |
聂卫东、王友贵、张海猛、朱正凯、 张宝山 |
山东省烟台港城中学 |
17 | “以体育德寓德于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
尹益朋、冷金基、袁伟、张秀娟、 刘明瑄 |
山东省长岛中学 |
18 | 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体能干预促进13年 | 李燕、施海滨、尉鹏飞 | 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
19 | 基于“1+1+N”体育教学工程实施背景下体育课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的研究案例 |
程智超、张锦涛、王丽芳、宋冠军、 牛程辉 |
莱州市云峰中学 |
20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武术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 李营、王焕、孙超、刘玮、唐欢 |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 |
21 | 地方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案例研究 | 姜丽、王伟华、杨涛、路财聚、刘浩 | 烟台莱山实验中学 |
22 | “SHINE”模式下的体卫融合教学探索 | 刘知斌、周岩、刘勇、邱静 |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谷学校 |
23 | “课后服务”背景下地方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案例分析——以高密市醴泉街道实验学校地龙经拳活动为例 | 葛真、杜娟、尤晓龙、江泽世 | 高密市醴泉街道实验学校 |
24 | 数字化赋能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
赵翠平、张紧紧、胡建鲁、汤云镇、 杨政道 |
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
25 | 基于体育游戏的HIIE对青少年抑制控制的时程效应:心肺功能的调节作用 | 张月艳、汉京伟、张杰、沙元莉、相文 |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
26 | 初中生体育锻炼与欺凌、被欺凌的关系: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困扰的多重中介效应 |
张强、孙营营、范二振、邓文静、 梁红星 |
肥城市泰西实验学校 |
27 | 文化引领 、民俗节日融入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教学研究 | 李晶、王琰琰、王绍臣 | 威海市望岛小学 |
28 | 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 李绪彪、郑伟 | 临沂实验中学 |
29 | 核心素养下视角下全员运动会的实践与思考 |
许文文、刘峰、钱景辉、赵桂梅、 刘洪江 |
临沂第四十中学 |
30 |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社团的实践探索 | 田瑞吉、李世杰、郝现升 | 沂水县姚店子中心小学 |
31 | FIFA1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王君及、许春晓、刘华东 |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
32 |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有效教学 | 董娇 |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实验学校 |
33 | 体教融合视域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进路研究 | 刘卓灵、宋永志、黄志强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4 | 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与融入路径研究 |
邱彦、滑益龙、朱杨惠、阴文彦、 刘霄雅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5 |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一二三四五”创新模式研究 | 石振国、冯城凯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6 |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线学习互动方式选择的差异性研究:基于不同拖延行为 | 高岩、赵良瑜、杨雨柯、陈璐、胡怡宁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7 |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与方案研究 |
孙晋海、王先亮、张洪振、王飞、 李拓键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8 | 从科层机制到文化机制:新时代体教融合实施的创新路径 | 王先亮、朱宁刚、李鲲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39 | 招考新政策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 | 王会宗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40 | 我国高校智慧化体育健身服务“校-企-社”模式研究 | 李拓键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41 |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王飞、邱彦、郝怀霞、阴文彦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42 | 低强度血流限制步行与中强度跑步运动对青少年眼内压及眼灌注压的影响 | 于文兵、李硕奇、李科科、鞠明晓 | 中国海洋大学 |
43 | 面向智力障碍学生的“体医”融合干预实验研究 |
李世明、高丽丽、郭荣、于文兵、 李硕奇 |
中国海洋大学 |
44 |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学校体育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方略 | 李承伟、刘璇、吴梦蝶、臧晓翠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45 |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以体育人”协同机制建构研究 | 赵岑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46 |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宋述光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47 | 基于动作教育理念的幼儿运动表现促进研究 | 焦喜便、段冬梅、牛静、栾素红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48 | 大学体育史助力“四史”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 牛静、姜永增、夏娇阳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49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 代坤、钟秉枢、丁红娜、张旭 | 山东科技大学 |
50 | 青少年运动员受教育权法律保护-公益诉讼视角 | 丁红娜、于善旭、代坤、张旭 | 山东科技大学 |
51 |
新文科背景下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的 内生机制研究 |
车雯、亓圣华、赵延军、韩继振、 朱志乐 |
济南大学 |
52 | 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 | 袁新锋、滕桂英、王利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53 | 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多维逻辑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探析 | 马晓雪、姜付高、邰鹏飞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54 | 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 刘太伟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55 | 应然·实然·适然: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审视 | 卫静茹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56 | 互联网时代体育短视频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适应性探索 | 唐晓辉、李雪梅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57 | 济南市小学校园雪资源空间结构与滑雪普及研究 | 郭廓、姜付高、杨弢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58 | 2021-2022赛季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不同球队控球率与射门次数的差异性研究 |
隋华庆、刘金彪、张梦茹、贾梦冉、 康金明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59 |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袁金鹏、邱建国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60 | 对体测引体向上成绩、BMI指数评价身体形态合理性的探讨——以鲁东大学男大学生为例 | 庄秉璞、黄义军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61 | 多指标联合的ROC曲线法建立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推荐量的探索性研究 | 孙毅、刘媛、尹小俭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62 |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校外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 邱建国、王丹、刘林星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63 | “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活动“加法”阐释、纾解与推动 | 安丰学、刘少华、梁琛、王昊、孙朋 | 滨州医学院 |
64 | 社会体育组织助力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路研究 | 郭军、高振云 | 泰山学院 |
65 | 我国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指标体系的构建 | 崔运坤、贾燕 | 泰山学院 |
66 | 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身体认识论维度及其实践逻辑 | 周生旺、张翠梅 | 枣庄学院 |
67 | 以高校为轴心:毽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的模式分析 | 任宇、秦文硕、孟云萍 | 山东工商学院 |
68 | 新发展阶段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探究 | 刘芳 | 山东女子学院 |
69 | 山东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宏观因素分析 | 高娟、李恩琦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70 | 运动行为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求的调节作用 | 杨宁、刘波、刘晨、刘淑琦、薛晓凡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71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 张进、张锐、宋怡萱、鲁婷、徐建斌 | 青岛城市学院 |
72 |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教学范式研究 | 郭会丽 |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73 | 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学练赛益”体育育人模式构建 | 李奎、刘承增、高戈 | 山东职业学院 |
74 | 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的应用研究 | 国翠香、刘文博、李家威 | 山东职业学院 |
75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政策研究 | 李希春、李德芹、张振中、解术军 |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
76 | 新时代背景下“学、练、赛、评”模式融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研究 | 李睿、张春洲、张浩 | 淄博职业学院 |
77 | “力量训练+医学康复”融合干预对智障青少年记忆缺失的影响研究 | 宫炜男、刘纯敬、寇师印、于青梅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
78 | 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认知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 李微、刘端海、丁艳 |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
79 | 地方非遗武术进校园“四进五融合”研传教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 章国峰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80 | 步道乐跑App正向引导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案例——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 | 王钊、王九福、路洪敏、袁兆强、张伟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
二等奖(151篇) | |||
1 |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变迁的审思与展望 | 韩雪 | 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 |
2 | 立德树人视野下武术“武德”融入中学德育教学的研究 |
王胭脂、孙承泽、刘秀娟、张乐怡、 段鹏 |
济南育英中学 |
3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探索 | 耿霞 | 济南市槐荫区御景城小学 |
4 | 小学体育兴趣化“三乐三声”教学策略与实践 | 车锦途、王玉梅、薛菲 | 济南高新区汉峪小学 |
5 | 体育运动参与水平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 李霞、刘伟 | 山东省济南济微中学 |
6 | 两种赛前减量方式对高中体育特长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任强、郎殿栋、冯海涛 | 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 |
7 | 基于SWOT-AHP模型的济南市校园足球发展研究 | 李芳 | 商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
8 | 校园足球的热度如何带动学校体育发展:共生视角下的探索与思考 | 张彪、刘吉荦 | 济南市历城区智轩学校 |
9 | 初中室内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青岛第二十七中学为例 | 陈宁 |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七中学 |
10 | 探索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风格:直接教学、合作学习、游戏学习的利与弊 | 郑建业 | 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
#p#分页标题#e#
11 | 四力驱动五段教研腾飞“基龙”——系统化推进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吴德辉、张盼、张坤涛、于甲琛、 沈军秀 |
青岛基隆路小学 |
12 |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小初高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策略 | 刘涛、张士平、崔春晓 | 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
13 | 基于核心素养的排球大单元“学练三个一”教学实践研究 |
李晓佳、宋娜、宋修强、李春海、 杨延鑫 |
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
14 | 后疫情时代,有效遏制“小眼镜”对策的研究 | 张耀 | 淄博市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
15 | 论“小型比赛”训练模式在足球训练中的应用 | 王晓静 |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
16 | 初中体育选项走班背景下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 | 张衍莹 | 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
17 | “三阶-四步”式教学模式激活民间游戏 | 董慢慢 | 高青县第四中学 |
18 | 健康第一理念下融合式教学在中小学体育选项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李鹏、张宇庭、董鹏程、徐庆彬 | 桓台一中附属学校 |
19 | 体教融合视域下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路径探究 | 杨守民 | 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中心小学 |
20 |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选课走班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 陈骁 | 滕州市荆河街道滕南中学 |
21 | 探讨自制体育器材在乡村小学体育活动中有效利用的途径 | 王平 | 枣庄市山亭区第四实验学校 |
22 | 基于cnki文献计量分析高中田径研究评述 | 陈琪、牟森 | 枣庄三中 |
23 | 从奥运首金看皮划艇项目初级选材培养模式——以孙梦雅为案例浅析基层体校人才培养路径 | 郭泰、刘帆、谷雨、冯驰 | 枣庄市体育运动学校 |
24 | 新课标下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 高志鹏 | 东营市胜利锦华中学 |
25 | 不同负荷、间歇及蹲角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体育特长生立定跳远成绩即时影响的研究 | 田清文、吴占圣、王芳、田晓林、徐强 |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
26 |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进路 | 尹传玉、吕忠杰、巩阿杰 | 烟台福安中学 |
27 | 培根铸魂理念下高中体育课程建设对策研究——以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为例 | 尹彬 |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
28 | 构建“综合幼儿体育游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卫德春、孙景莲、丛瑶 | 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兜余中心幼儿园 |
29 | 基于幸福体育小学生体能教学的实施策略 | 崔建新 | 烟台市蓬莱区第三实验小学 |
30 | 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牟锋剑 | 烟台市芝罘区康和小学 |
31 | 周体重走势图动态监测BMI指数非正常学生身体形态改善的实验研究 | 刘鲁欣 | 烟台市招远市齐山镇十字道初级中学 |
32 | 构建县域内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指标体系的探究 |
胥福龙、李金刚、刘志超、杨伟峰、 肖彦俊 |
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 |
33 |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无球掩护”配合战术意识培养研究 | 于海模 |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育体育局 |
34 | 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运动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以烟大附中为例 | 杨涛、贾丽霞、曹旭鹏、王伟华、姜丽 | 烟台大学附属中学 |
35 | 联盟教研新体系,提质增效共发展——县域体育教研案例 |
张锦涛、王明鑫、宋日平、王春刚、 周凯 |
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
36 | 精准指向,科学进阶——高中生全员体能天天练 | 孔庆坤、张硕 |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
37 | 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模式创新应用研究 | 马庆源、陈莉丽、孙杰、袁丛周 | 潍坊中学 |
38 | 小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游戏有机整合的策略研究 | 祝健、常晓辉、杜雅晴、宁方娜 | 高密市昌安学校 |
39 | “3+2”“4+1”体育课堂改革案例研究 | 石磊、李伟、马思维、代花、辛兵德 | 高密市北关小学 |
40 | 济宁市高中教师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识研究 | 崔思佳、范仲磊、陈蕾、王珊、郭岭成 | 济宁海达行知学校 |
41 | 校园足球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构建 | 孔靖、杜芳 | 济宁市技师学院 |
42 |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状况与优化策略 | 王洪鑫、李昊煜、陈曦、周凯、安新明、郑善泽 |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
43 |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 常金鹏、贾磊、韩晓妹、李亚楠、张建 | 肥城市龙山小学 |
44 |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运动干预研究 | 吕晓峰、刘艳妮、曲彬、尹耀、郝洪磊 | 荣成市实验中学 |
45 | 青少年近视防控“家校社”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刘艳妮、吕晓峰、曲彬、尹耀、黄志强 | 荣成市实验中学 |
46 | 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育发展的影响 | 刘飞、于亚男、张春蕾、梁洁、唐和芝 | 五莲县于里镇中心幼儿园 |
47 | 射以立德:传统射礼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 | 逯阳、侯建强、刘建华、于德军 | 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 |
48 | 新课标下基于运动技能形成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蔡全坤 | 山东省莒县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
49 | 幼儿园体育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 王成秀 | 临邑县临南镇中心幼儿园 |
50 | 体教融合视野下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路径研究 | 孙娜、赵桂梅、刘峰 | 临沂第四十中学 |
51 |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 贾静 | 庆云县中丁乡马周明德小学 |
52 | 小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 宋健书、高鑫、朱磊、谢燕朋、张建新 | 禹城市徒骇河小学 |
53 | 价值意蕴、现实辨思、实践应用: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县域小学生体质健康增值评价 | 董理、华磊、许忠彬、金维东、赵江涛 | 德州市陵城区第七中学 |
54 |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 崔艳光、陈文剑、胡学博、王萍 | 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 |
55 | 微信辅助体育教学在职业学校中的应用研究 | 蒋寒 | 德州高级师范学校 |
56 | “双减”政策下校园足球发展路径探究 | 陈忠厚 | 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
57 | 小篮球对8-9岁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球类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叶磊、吴晓玉、张冉冉、龚维亮、 王新涛 |
德州市临邑县翟家中学 |
58 | 我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朱苗苗、孔凡明、刘彬、李华英、 薄纯洁 |
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 |
59 | 学校体育在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中价值最大化研究 | 马科栋 | 滨州实验学校 |
60 | “教会、勤练、常赛”背景下构建学校体育立体化教学 | 周之利 | 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 |
61 |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王同媛、高晴雯 | 菏泽市体育运动学校 |
62 | 初中生体育锻炼心理需求的现状分析 | 种海亮 | 曹县实验中学 |
63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级中学篮球教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张雪、高国泰 | 山东省曹县博宇中学 |
64 | 生命塑造的逻辑展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解构 | 李鲲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65 | 体教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服务进学校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 谷倩、罗亮、刘卓灵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66 | 体力活动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 孙国晓、马志遥、田丝雨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67 | 新文科背景下体育健康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 罗亮、孙晋海、杨苓、杨沛然、李梅冉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68 | 儒家“修身立德”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孔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69 |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践、策略与展望研究 | 张帆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70 | 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审思与转向路径 | 尤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71 |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户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韩蕾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72 | 柔性可穿戴设备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 牟小刚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73 | 中国式体育强国背景下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 | 王若岩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74 | 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混合式教学开展现状的研究——以济南大学为例 | 戴静、刘广松、王才振、张文瑞 | 济南大学 |
75 | 黄河流域高校花毽运动的民俗传承研究 | 李玉玲 | 齐鲁工业大学 |
76 | 学生体质健康新发展走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刘勉 | 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
77 | 民族体育特色项目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 张虎 | 山东师范大学 |
78 | 非遗视域下地方拳种入校园的研究——以临清市梅花拳为例 | 柳鹏 | 山东师范大学 |
79 |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计划2021-2024》的内容、实践特征与启示 | 李斌、燕阳 |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80 |
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举措:体育科目纳入 高考的助推策略研究 |
张治军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1 | “白幼瘦"审美观对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 马萍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2 | 韧性赋能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向 | 王巧靖、邰鹏飞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3 | 山东省城乡学校体育场馆空间格局分布研究 | 郭志杰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4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 徐明月、董德朋、高国程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5 | 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多元价值研究 | 江志昊、马德森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86 | 我国校园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源流与镜鉴 | 王顺利、张永虎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87 | 后奥运时代下山东省冰雪运动进校园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 孔令冰、张永虎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88 | 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以山东高校为例 | 张强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89 |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史祝梅 | 鲁东大学 |
90 | 跨学科视角下学校体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 周君华 | 鲁东大学 |
91 | 数字体育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科学文献分析 | 赵新龙 | 鲁东大学 |
92 | 舞龙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 | 唐韶军、宁辰、祝萌琦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93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王丹 | 潍坊医学院 |
94 | 新时代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探析 | 耿岳、牛建军、张超、吴甫超、王兴通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p#分页标题#e#
#p#分页标题#e#
#p#分页标题#e#
95 | 医学院校伤残大学生体力活动、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 苏新勇、李伟利、余晓、刘晗 | 滨州医学院 |
96 | 黄河三角洲原生态体育文化资源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开发与利用 | 殷晓辉、孙洁、郭瑾宁 | 滨州学院 |
97 | 滨州市滨城区初中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 | 周明、李新强 | 滨州学院 |
98 | 我国民航飞行学员职业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李振 | 滨州学院 |
99 |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责任与保险制度研究 | 崔丽 | 滨州学院 |
100 | “精准治理模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治理的路径探析 | 孔伟 | 济宁学院 |
101 | 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纠纷中自甘风险规则的法律适用--基于46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 张恒睿 | 济宁学院 |
102 | 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小众体育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构建——以极限飞盘运动为例 | 张晨辰 | 济宁学院 |
103 | 自我谈话对不同飞镖专长选手投掷表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脑电活动和运动学特征分析 | 赵孟炎 | 青岛滨海学院 |
10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龙舟运动课程化实施路径研究 | 高鹏 | 枣庄学院 |
105 |
HIIT训练中的情感反应测量 —愉悦和享受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探析 |
冯玉娟、车广伟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106 | 大学生体育锻炼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基于健康信念与计划行为的整合理论分析 | 钟惠燕 | 潍坊学院 |
107 | 新时代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车岳峰 | 烟台南山学院 |
108 | 球类体育专选课与学生专业教育“体教融合”的实践 | 高长旭 | 烟台南山学院 |
109 | 学生体育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治理转型 | 孙自杰 | 潍坊科技学院 |
110 | “双减”背景下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困境、价值与融合发展研究 | 孙昌军 | 潍坊科技学院 |
111 | 青少年武术学习满意度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李圣锋 | 山东英才学院 |
112 | 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大学生力量素质与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 | 高艳 | 山东英才学院 |
113 | “教、练、赛、评、思”高校公共体育课一体化模式研究 | 郭帅 | 山东协和学院 |
114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 刘泽泽 | 山东协和学院 |
115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 黄磊 | 山东协和学院 |
116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 王晨 | 山东协和学院 |
117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张莉莉 | 山东协和学院 |
118 | “双减”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培训管理服务 | 孙亚威 | 山东协和学院 |
119 | 新时代体教融合助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 | 王永、杜兴彬、王其飞、张晨雨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120 | 瑜伽形体练习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 陈继艳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121 |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林晓鹏、李高雅、任金奎、李喆海、 宫磊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22 | 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分析 | 郑君、孟祥红、牟树新、郁娜、刘楚怡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23 | 东北地区校园雪地排球项目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 |
周升魁、孙乐忠、林晓鹏、刘利利、 任金奎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
124 | 健美操专项递增负荷训练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 张萌萌、徐路平、郭浩 | 泰山科技学院 |
125 | Yo-Yo间歇耐力测试对足球运动员不同着地动作运动学特征的影响 | 郭浩、孙熠凡、宫泽宇 | 泰山科技学院 |
126 |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淄博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体育与健康》案例分析 | 张立燕、吕昌民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127 |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袁鹏、李光君、贾蓓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28 | 儒家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文化融合路径探究 | 杜德春、龚乃志、尤振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29 |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 何杰、宋博、赵艳敏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
130 | “互联网+教育”下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
刘真、刘志超、张亚光、刘景聪、 曹先鹏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
131 | “健师体强师艺铸师魂”——学前教育专业《健身气排球》课程岗课融通改革实践 | 朱蓉、谭清国 |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
132 | 沙滩足球训练对体育院校足球队员非平稳状态下动作控制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 |
李辉、席光庆、刘兆怀、臧宝天、 李海彬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
133 |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 韩明霞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34 | 信息时代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 王一晶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35 | 体育强国背景下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 闫萍、张凯、李志广、赵鼎、王一晶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36 |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院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
张凯、孙学武、王士玉、韩明霞、 曹希鹏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37 | 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五位一体”体系构建研究 | 王斌 | 淄博职业学院 |
138 | 中外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促进策略比较研究 | 宋艺璇 | 淄博职业学院 |
139 | “数字+”赋能高职院校体育智慧化发展路径研究 | 杭承刚 | 淄博职业学院 |
140 | 武术类运动项目技击功能合理实现路径研究----从“民间约战”乱象谈起 | 郑焕然、夏飞 |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141 | 以篮球项目教学为例探究基于立德树人背景的德育元素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措施 |
许尚辉、杜强、周玉波、刘召辉、 赵文菁 |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142 | 创新课程重实效特色体育育新人-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蔡兴壮、寇师印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
143 | 生态隐喻视域下学校体育核心素养研究 | 冯娟娟、李德伦 |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
144 |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 林晓懿、崔炜、季本波、周榕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145 | 基于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施路径探析 | 韩振、徐德郑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
146 |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分类促进模式的应用研究 | 徐德郑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
147 | 正念跑步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 | 乔玉光、乔玉冰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
148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 贾希宇 |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
149 | 高职体育“三位一体、四维融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爱双 |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
150 | 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考体育生400米专项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 刘晓康 |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
151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视化分析 | 陈元征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三等奖(206篇) | |||
1 | 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体育超市”实施路径研究 | 赵林林 | 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 |
2 | 小学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 | 魏晓芳 | 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 |
3 | 体育课与课外活动有机整合下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正面导向研究 |
丁倩文、贾延芳、王维青、刘恒君、 杨炘迪 |
济南市历城区华山第二小学 |
4 | 回归素养本位,落实育人目标——体育核心素养之品德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 陈秋菊、刘岩 | 济南市阳光100小学 |
5 | 浅谈小学生特殊群体体质健康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 宋鹏 | 平度市东阁街道崔召小学 |
6 | 花式拼盘定制“早功营养餐”—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早功“SMART目标管理”育人案例 | 郭倩、孙晓梅、程锦丽 | 济南艺术学校 |
7 | 课训结合,以赛带练:脚内侧踢球技术的提高与运用 | 宋振、孙久柱、汪洋 | 平阴县实验学校 |
8 | 基于双减政策下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途径实施的调查研究 | 孙雷、张文丽 | 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 |
9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国学武术课程建设与开发 | 林夏 | 青岛实验学校 |
10 | 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干预情况的研究 | 孙立江、徐晓飞 | 平度市明村镇马戈庄中学 |
11 | 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与职业发展规划 | 宋大伟 |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
12 | 青少年英式七人制橄榄球运动员的选材 | 曹志文 | 青岛市篮球橄榄球运动管理中心 |
13 | 竞技体育职业中学运动队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 | 孔祥钰 |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
14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小学体育多主体协同共育机制研究 | 李艳芳、崔晨 | 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
15 | 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研究 | 赵磊、于海 | 桓台县红莲湖学校 |
16 | 耐久跑教学中多样化训练的策略研究 | 刘霞、常晓承 | 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 |
17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实践研究 | 汪延飞、吴琼、杜昆、刘青华、宋娜 | 张店区北苑小学 |
18 |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 | 孙超越、陈相 | 淄博稷下实验学校 |
19 | 健康中国视觉下传统武术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 翟淑会 | 淄博理工学校 |
20 | 促进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以特色手球运动项目为例 | 戚超、周秀方 | 淄博理工学校 |
21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 袁鹏 | 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馨苑小学 |
22 | 民间传统游戏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 宋华伟、韩克平、张晓甜 | 淄博市张店区重庆路小学 |
23 | 强化百米途中跑阶段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 | 栾鹏 | 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 |
24 | 守望、传播、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机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 王娜婷、杨长印、王万憧、韩旭、李敏 | 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萌山小学 |
25 | 新兴体育项目在学校中的普及推广---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棒垒球体育教学创新历程 | 张冬丽、孙海涛 |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
26 | 基于趣味训练的小学生耐力素质体育课案例分析 | 周佃增、邵潇潇、徐峰 | 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 |
27 |
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以门球项目为例 |
崔磊 | 田镇学区中心小学 |
28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 | 路璇 | 滕州市实验小学 |
29 | 大概念视角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依据与实施路径 | 马西伟、李艳蕊 |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
30 | 中考体育制度创新与对基础教育校园 | 陈雨、何魁、李源、王野、袁娜 | 枣庄市第二实验学校 |
31 | “双减”背景下初中学校克服运动场地不足开展体育活动的案例研究 |
李宏一、巩光弟、谢永强、王永、 刘贤伟 |
薛城区奚仲中学 |
32 | 中学田径社团组建及优秀运动员培养案例 | 李桂志 | 峄城区榴园镇棠阴中学 |
33 | 全方位社团助双减全环境育人健身心 | 刘冬梅 | 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 |
34 | “双减”政策和“体育中考”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 侯佃龙 | 广饶县丁庄街道中心初级中学 |
35 |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朱秀琴 | 广饶县广饶街道颜徐学校 |
36 | 花样跳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赵启超、李向忠、宋德成 |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 |
37 | “双减”背景下,以新课标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走向 | 张蔷、赵静、刘凯 | 东营市胜利集输小学 |
38 | 游泳项目在普通中小学推广路径探究——以育才学校“一校一品”游泳特色项目为例 | 陈昱如 | 东营市育才学校 |
39 | 小学篮球教学中不同训练强度对执行能力影响研究 | 牛军丽、卞海卫 | 东营市实验小学 |
40 | 水平二(三年级)田径大单元教学设计 | 刘宗娜 | 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
41 | “评、教、练、赛”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联盟建设 | 赵堃、王娟、程智超、姜倩倩 | 莱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
#p#分页标题#e#
42 | 县域内体校联办队对体教融合促进的研究 |
施松磊、綦建锋、杨国强、付晓军、 马升军 |
莱州市文泉学校 |
43 | 一颗球撬动了课程的改革——“家校社一体化篮球课程”研究 | 王维美 | 烟台市蓬莱区刘家沟镇中心幼儿园 |
44 |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小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以烟台市莱山区第八小学为例 |
张珈铭、孙萌玉、韩国栋、卢立伟、 张雁冰 |
烟台市莱山区第八小学 |
45 | 论中小学体育“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实验研究--以长岛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为例 |
冷金基、肖本祥、迟爱康、孔文红、 刘惠雁 |
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 |
46 | 花球啦啦操模块教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 王娟、程霄春、赵大龙、潘毅、赵晓凤 | 莱州一中 |
47 | 中小学课间调整操 | 刘希国、迟莹、王娜 | 龙口市教学研究室 |
48 |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以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为例 | 刘兴爱、王玉龙、尚斌 | 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 |
49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实施 |
田宝家、李伟、王喜春、李玉杰、 王文 |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
50 | 基于大概念的体育大单元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 巩禹、姜勇、孙鼎鹏 | 昌邑市育秀学校 |
51 |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渗透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 贾滨、孙红 |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 |
52 | 青州市青州中学水平三学生学校外体育锻炼情况研究 | 曹希兵、刘国文 | 青州中学 |
53 |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提质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芳、李晓玲、田萌 | 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 |
54 | 城市新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型与实践 | 宋涛、王凝、袁丛周、尚斌、刘兴爱 | 潍坊高新区教科院 |
55 | 学生近视防控长效机制与视力健康管理 |
邢丽、尹美玉、臧贻恩、杜晓琳、 王艳青 |
高密市恒涛实验小学 |
56 | “快乐大体育健康你我TA”体质达标升级活动 | 王金海、杨海洋、徐茂林 | 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 |
57 | 利用循环练习场地,提高学生体能锻炼效果的实践探索 |
魏学升、臧贻恩、刘少岚、田宝家、 战昭 |
高密市立新中学 |
58 | 体育乐趣激发、兴趣培养与心理健康研究 | 孔波、付伟、孔祥文 | 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59 | “人才强国”视域下加快推进中华武术高质量人才培养进程的研究 | 黄俊儒 | 汶上县第一中学 |
60 | 民族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以射艺活动为例 | 张静瑜、杨城 | 曲阜市东方学校 |
61 | 传承优秀非遗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 范春明、陈中涛、李杰、王翠、张楠 | 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
6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太极拳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 | 杨强、孙滨、李悦、韩同晓 | 肥城市龙山小学 |
63 | “家校社”一体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共育模式探究 | 康凤凡、陈芳、陈珊珊、李群 | 泰安市岱岳区智源小学 |
64 | 学校大课间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实证研究 | 王安、李宁宁 | 肥城市教育和体育局 |
65 | 理解为先由终定始终—“逆向设计” 视域下足球二过一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 邱宁 | 肥城市龙山小学 |
66 | 小学体育活动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实践分析 | 菅传发 | 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 |
67 | 新时代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模式探索——以体校“四位一体”体育育人模式为例 |
孙小洁、郭清波、李洪志、王翠翠、 刘健 |
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
68 |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代契机、现实困境及践行策略 | 张馨月、毕雪冰 | 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
69 |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赵嘉亮、陈娜、王榕 |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 |
70 | “日照海高跷”在中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 张永正、邴川、申红 | 日照市机电工程学校 |
7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 | 费建勇、朱红霞 | 日照第四实验小学 |
72 |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与创新 | 王帅超、刘勇、王再兴、路成、郑世冬 | 日照市新营中学 |
73 | 《日照市岚山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陈玲 |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
74 | 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与机制 | 金鑫 | 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初级中学 |
75 |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舆情管理研究 | 刘勇、张敏 | 日照市新营中学 |
76 | 家校共建共防小学生近视的有效策略 | 徐薪薪 | 日照市汉中路小学 |
77 | 体育教学数字化教学现状及提升途径 | 张立、张洪栋 | 日照市献唐学校 |
78 | “双减的冲击”:学校体育教师与体育培训教师的对比实证研究 |
仝庆峰、葛纯法、王昭敏、田永刚、 冯晓龙 |
莒县第六中学 |
79 |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对策探究》 | 孙友富 |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太镇中心校 |
80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体育课程建设研究 | 上官德峰 | 临沂第八实验小学 |
81 | 体育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 岳要忠、贾会昌、李永浩 | 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
82 |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选项教学实施与评价-以德州市第二中学为例 | 周靖 | 德州市教科院 |
83 | 立德树人下学校体育教学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策略研究 | 张树勇 | 德州高级师范学校 |
84 | 体育教育在中学生健康心理构建中的作用与措施 | 刘东 | 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学区 |
85 | 基于“五育”并举下小学群落式学生社团课程 | 刘新燕 | 陵城区临齐街道办事处西关小学 |
8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 | 刘振一 | 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 |
87 | 新课标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花样跳绳为例 | 陈平、李凌 |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中心小学 |
88 |
文化传承背景下五禽戏特色 课程在基层中小学开发与建设的实践研究 |
窦芳芳、常静、高水仙、芦玉芬、 路彤 |
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中学 |
89 | 聊城市校园足球突破的路径 | 王智咏、李衍鹏、刘志立 |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
90 | 非遗武术“梅花桩拳”在学校的传承教育实践与探索 | 刘帅帅、孟昭力、刘洋 | 聊城市水城中学 |
91 | 新视野下初中体育理想课堂的构建思考 | 付晓玉、陈凤超 |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 |
92 |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 刘鸽、周国慧、于超 | 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 |
93 | 《太极功夫扇》 | 卞路伟、韩海兵 | 博兴县实验中学 |
94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我校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研究 | 米福虎、王建功 | 曹县第三实验小学 |
95 | 学校体育“新常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吕秋玲、王娜、闫振常、吕刚强 | 曹县第一实验小学 |
96 | "五育并举"视域下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牛作合、刘忠保、何晓刚、李宁、 李良壮 |
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中学 |
97 |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 张含嫣 | 菏泽市牡丹区点将台路小学 |
98 | 探究体育运动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机制 | 宋明慧 | 菏泽市牡丹区小留初级中学 |
99 | 聚组训练在小学下肢爆发力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 李小龙、刘建军、冯国友 | 菏泽鲁西新区钱塘路小学 |
100 | 菏泽市定陶区小学乒乓球进校园发展现状的研究 | 王新国 | 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鎮第二中学 |
101 | 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家校社”三位一体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 杨苓、李梅冉、谷倩、杨沛然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
102 | 高校羽毛球“三能”循环递进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 赵莹莹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103 | 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 | 梁莎莎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104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 刘高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105 |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调查研究 | 化夏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106 | 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缓解路径 | 赵金凯 | 山东科技大学 |
107 | 体教融合时代青少年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杨鹏 | 济南大学 |
108 | 基于“赛事驱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堃、戴静、张树秀、刘广松、张玉金 | 济南大学 |
109 | 基于学生气质类型与个性发展的高校体育与健康选课模块探索 | 杜兆斌 | 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
110 | 校园篮球对青少年自我意象与社会意象的教育价值解读 | 郭进修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111 | 中国式现代化新视角下:校园“三大球”建设的发展与振兴 |
高国程、赵鲁南、徐明月、徐梦娇、 刘静轩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112 | 健康中国背景下预防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理论模式构建 | 徐玉娇、王勇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113 | 近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因素分析以及建议 | 郭小川、崔梦超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114 | 世界范围内乒乓球项目发展格局的可视化分析 | 李昂 |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115 |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傅常浩 | 鲁东大学 |
116 | 规训与惩罚:武术课堂管理的理论依据及实施路径研究 | 李国旭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117 |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 宫照玮、刘圆圆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118 | 舞龙运动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 | 孔令飞、唐韶军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119 | 论“剪网仪式”对篮球运动员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 唐子棋 |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
120 | 体育专项课教学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 | 刘东进 | 潍坊医学院 |
121 | 青少年健康素养促进的价值蕴意、责任认同及实施路径 |
牛建军、耿岳、华立平、郭振芳、 王枫林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122 |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归因及对策研究——以滨州学院学生为例 | 李新强、盛玉昕、周明 | 滨州学院 |
123 |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以双杠滚杠为例 | 张美叶 | 滨州学院 |
124 | 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高校啦啦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 | 于宏亮、周新、刘海潮 | 滨州学院 |
125 | 以体育人 强身铸魂——滨州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研究 | 张红霞、崔丽、张美叶 | 滨州学院 |
126 | 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宋丽维、周玉红、刘俊来、常宝芳、 孙敏 |
济宁学院 |
127 |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强国战略研究 | 罗立杰 | 济宁学院 |
128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 田祯祥 | 枣庄学院 |
129 |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 | 陈强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130 |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内涵、构成要素及培养路径研究 | 张蓉、陈强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131 | 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家融校”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 陆贝、张钦福 | 潍坊学院 |
132 | 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心肺适能的影响 | 孙托托 | 烟台南山学院 |
133 | 篮球智享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篮球课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与实施 | 魏永新 | 烟台南山学院 |
134 | 情绪调节在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的意义与实践探索 | 单金玉 | 潍坊科技学院 |
135 | 基于OBE理念的啦啦操教学在智慧校园环境中应用的创新研究 | 刘青青 | 山东英才学院 |
136 | 数字化赋能街舞的创编研究 | 张军平 | 山东英才学院 |
137 |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浅析高校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策略 | 王恒慧 | 山东协和学院 |
138 |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中运动类App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研究 | 孔飞 | 山东协和学院 |
139 | 基于传统武术培养青少年阳刚品质的途径及重要性的思考 | 刘长立 | 山东协和学院 |
140 | 茌平区实验中学初三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郝鑫鑫 | 山东协和学院 |
141 |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 俞奇 | 山东协和学院 |
142 |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风险及防控措施的研究 | 黄少凯 | 山东政法学院 |
143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挑战与路径研究 | 霍德宝、范晓睿、赵青林 | 山东管理学院 |
144 | 身体功能性训练引入普通高校阳光组运动训练队的策略研究 | 王永明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145 | 济南市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 王兰英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p#分页标题#e#
146 | 山东省12~15岁青少年体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黄志浩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147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践 | 孙稚皓 |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
148 | 青少年体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 孙乐忠、刘利利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49 | 扬健康国威,塑中华体魄——“健康中国”战略下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探究 | 孟祥红、郁娜、郑君、牟树新、刘楚怡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50 | 陌生人社会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路径研究 | 侯英霞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51 | 工匠精神融入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现实意蕴与时代意义 | 李喆海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152 | 飞盘运动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 黄岩红、石信钢、宋虹、段朝珊、刘蕾 | 青岛城市学院 |
153 | 本科生导师制视域下学生生命健康素养提升研究——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 | 张婷、刘哲 | 泰山科技学院 |
154 | 文化自觉视域下羌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 刘万志 | 泰山科技学院 |
155 | 花样跳绳在小学校园中普及与推广的研究——以济南趵突泉小学为例 | 裴梦冉、宋来田 | 泰山科技学院 |
156 | 基于“完满教育”构建新时代体教融合视域下山东省高校体育育人特色模式和实践研究 | 刘哲、张婷 | 泰山科技学院 |
157 |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 鲁娇娇 | 烟台科技学院 |
158 | 强化体育教学对提升大学体测特困生的对策研究 | 王继全 | 烟台科技学院 |
159 | 体教融合背景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 韩志朋 | 烟台科技学院 |
160 | 幼儿体育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 刘文月 | 烟台科技学院 |
161 |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 郭书胜、李晓坤、初艳洁 |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162 | 民族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在山东普通高校的传播传承-以武术兵道为例 | 杜新峰 |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163 | 新时代青年体育运动现状调查 | 韩娜 |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
164 | 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聂洪涛 |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165 |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与培育 |
荣亚南、朱鹤霖、李子豪、穆泓冰、 周鑫婷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166 |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 张芝宁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167 | “双减”背景下青训机构助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探究 | 王浩宇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168 | 山东省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 吕昌民、蒋玉尧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169 | 传统武术体育课程在中医类院校“武医结合”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 都昊、田野、王瑜、李佩伦、李庆龄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170 |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规范化路径研究 | 韦然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
171 | 校园篮球项目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 | 王玺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
172 |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与评价--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例 | 王帅、王静、张书振 | 山东职业学院 |
173 | 高职院校开展定向拓展运动的可行性研究-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王汝斌、刘震、魏进培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
174 |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刘珺、王惠、张萌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75 | 太极拳推手对高职大学生焦虑水平影响研究 | 尤振、龚乃志、杜德春、赵芳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76 | 健康中国视野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困惑与对策 | 李光君、袁鹏、冯成胜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77 | 体育项目干预高职生抑郁症状的案例研究 | 赵芳、黄丽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
178 | 职业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 刘汉卿、徐之军、田托、王宇、赵长通 | 潍坊职业学院 |
179 | 基于SWOT-PEST分析法风筝运动进校园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潍坊市为例 | 徐之军、刘汉卿、李超、段甜甜、赵岸 | 潍坊职业学院 |
180 | 校园篮球文化发展视域下高职篮球教学改革 |
刘景聪、刘志超、张亚光、刘真、 曹先鹏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
181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花式跳绳融入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 崔志慧 | 滨州职业学院 |
182 | 预防心理问题、防范心理危机的运动干预 | 宋晓燕、阎君梅 |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
183 | 职业院校开展民族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研究 | 刘延印、王镇江、樊秀芝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84 | 中国特色校园体育之中国象棋文化建设 |
吕迎川、李军、迟华军、薛东红、 潘效义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185 |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穆成立 | 淄博职业学院 |
186 | “健康中国”背景下校园羽毛球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 | 于大洋 | 淄博职业学院 |
187 | 本真的追求实践:体育课堂真实的“学”与有效率的“习” | 张志坚 |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188 |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大学生体质促进研究 | 夏飞 |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189 | 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探究 | 杜强、许尚辉、栾伟元、唐雪梅、王琦 |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190 | 体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改革路径探究 | 李阳、蔡兴壮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
191 | 体育课程思政集体主义教育问题探赜 | 李敬强、徐少华、贾玉芝、裴娟 |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
192 | 高职“体育健康”排球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反思 | 丁榕巍、刘梦婷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193 |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近十年体育教师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
刘梦婷、张庆涛、谭晓鹏、丁榕巍、 刘军利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194 |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基于《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
贾永飞、李学彬、董慧、王苹苹、 谢学晓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
195 | 信息技术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
穆树晓、田颖超、李学彬、曹夕进、 王燕霞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
196 | 健康中国视角下KAP理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 袁兆强、孙萌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
197 | 浅谈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 路洪敏、王钊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
198 | 散打运动对普通职业院校大学生体质影响研究 | 赵苗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
199 | 基于微课的高职体育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路径 | 乔玉冰、乔玉光 |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200 | 核心素养能力提升下高职体育“学练赛评”高职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
周永芹、闻明法、王卫华、施宇、 唐丹凤 |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
201 |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运动员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 邵子龙 |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
202 | 中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 张家盛 |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
203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素质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
杨光辉、李丁丁、刘国文、郑淑倩、 张丽丽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
204 | 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路径分析 | 刘宁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205 |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 张立健、杨倩 |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
206 | 奥林匹克文化涵育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 王爱敏、谢晓艳 |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
根据前期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部署开展的2024年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优秀课程遴选推荐工作要求,在有关省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