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拨浪鼓,咚咚响
Date:2023-04-04
访问量:
来源:
作者:董沭君
拨浪鼓,咚咚响
董沭君
前不久上映的一部名为《拨浪鼓咚咚响》电影,这个名字乍一听,我还以为是一部儿童片,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我还是耐着性子坐了下来,直到电影结束,我又看了一眼电影海报上那句“好好笑,不许哭”的宣发词——嗯,是很好笑,但也确实很费烟。
这是一部记录了黄土地、相遇和治愈的故事,主角苟仁胡子拉碴,操着一口生冽的陕北方言,毛豆吸溜着亮晶晶的鼻涕,脸上是两抹被风吹到皴裂的高原红,寥廓的黄土高坡上,有放着烟花的热闹的乡村庙会,有蜿蜒却又空旷的盘山公路,还有那一张张藏在破旧军大衣夹层中的百元大钞,每一幕都呈现出难得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式西部公路片”。电影中的这对“半路父子”,一个是失去孩子陷入绝望的中年男人,一个是寻找父亲充满希望的毛头孩子,货郎司机苟仁和留守儿童毛豆“不是冤家不聚头”,为了让毛豆赔偿不小心烧毁的4800块杂货钱,苟仁载着他踏上了从苍茫西北奔向繁华都市的千里寻父之旅。
一路上,两人历经坎坷与磨难,上演了一幕幕幽默又充满苦涩的感人情景。当毛豆随着苟仁进城,站在马路边上,嘴里吆喝着从小喇叭里学的“带货”顺口溜时,遇到了两个被父母牵着抱着手拿棉花糖和玩具的孩子,他的眼中满是羡慕——那是他在幻想中都不敢奢望的画面。当苟仁无意中遇见骗走自己孩子救命钱的白明明,他用那把怀揣许久却被毛豆替换了的“纸刀”,一刀刀捅向那个曾经的“好朋友”后,大仇虽未报,但苟仁却在一片错愕中宣泄了埋藏数年的丧子之痛,毛豆因为害怕而换刀的阴差阳错,反倒促成了这位陕北汉子的救赎。当苟仁以为毛豆的寻父之旅即将到达终点,却意外得知毛豆父亲早已客死他乡,希望与绝望只在那一瞬间,便已颠倒。回家的路上,苟仁将寄托了对儿子思念之情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曾几何时,那还是苟仁不可触碰的。当苟仁安顿好毛豆驱车离开时,毛豆摇着拨浪鼓,一边追着车,一边喊着“带货”顺口溜,而苟仁流着泪打开小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回应着,直到后视镜中的毛豆越来越小,拨浪鼓的咚咚响再也听不见……直到这时,我也感受到这对西北糙汉子和尕娃毛孩子的感情,其实早已似电影的英文译名“Like Father and Son”,如父如子。
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电影中的毛豆从出生即被生母抛弃,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唯有年迈的奶奶与他相依为命。奶奶告诉他,只要考一百分,爸爸就能回家看他,于是,思念便化成了动力。尽管最后等来的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每次只要毛豆考了一百分,他依然会锲而不舍地站在村头,等待着他已经不会再回来的爸爸。电影的结局并非happy ending,这对历经磨难、互相救赎的“半路父子”要再次面临分别,之前有多甜,之后就有多苦,尽管他们已将这世间苦难品尝千遍,但甜过之后的苦,必然更加难咽。
曾经,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有个孩子也曾像毛豆一样,羡慕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在放学的时候能有爸妈接回家;他也很早就明白,每次离别的时候,与其装作面无表情,不如蒙着被子装睡;他也努力让自己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因为考完试的假期才能去爸妈的工地待上几天。比起小毛豆,他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虽然在很多年里,一家三口总是聚少离多,但每次短暂的相聚又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还有就是他在作为留守儿童的时光里,没有滑入问题少年的泥淖,而是在走完求学之路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法院干警,他是幸运的。
在法院工作的这几年,我从参与的大多数离婚案件案件中发现,离婚案件往往都涉及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的问题,未成年人是家庭血缘关系的纽带,然而当父母的婚姻出现危机,走上法庭的时候,成年人之间的纠纷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而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却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成为父母之间关于抚养权、抚养费、探视权等问题的谈判筹码。随着家庭关系的破裂,父母分道扬镳,未成年子女也将面临情感缺失,陪伴减少甚至生活窘迫的人生困境,加之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有限,抵御侵害的能力较差,很多未成年人在父母离婚后即变成了“情感留守儿童”甚至事实留守儿童。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其权益保障不仅关系个体利益,更关系到公共利益,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保障每一个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重点在于在家事审判过程中贯彻落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而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自2016年起,即在全国部分中基层法院开展了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并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总结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地实践探索,如建立专业家事审判团队,构建家事诉讼多元解纷机制,在实践中开展了例如支持分居后离婚前期间的抚养费,离婚期间对子女的探视,“隔代探视”等诸多有益探索。
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尚存在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适用比例较低、不规范适用、片面适用等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司法工作者在今后关于家事审判的实务探索过程中,继续凸显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优先保护,充分考虑家事审判中涉及的人身、伦理属性,持续在婚姻家庭案件中推广贯彻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我国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事业的发展必将步入新的台阶。
到那时,小毛豆的悲剧也会越来越少,拨浪鼓的咚咚声也会越来越响。
董沭君
前不久上映的一部名为《拨浪鼓咚咚响》电影,这个名字乍一听,我还以为是一部儿童片,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我还是耐着性子坐了下来,直到电影结束,我又看了一眼电影海报上那句“好好笑,不许哭”的宣发词——嗯,是很好笑,但也确实很费烟。
这是一部记录了黄土地、相遇和治愈的故事,主角苟仁胡子拉碴,操着一口生冽的陕北方言,毛豆吸溜着亮晶晶的鼻涕,脸上是两抹被风吹到皴裂的高原红,寥廓的黄土高坡上,有放着烟花的热闹的乡村庙会,有蜿蜒却又空旷的盘山公路,还有那一张张藏在破旧军大衣夹层中的百元大钞,每一幕都呈现出难得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式西部公路片”。电影中的这对“半路父子”,一个是失去孩子陷入绝望的中年男人,一个是寻找父亲充满希望的毛头孩子,货郎司机苟仁和留守儿童毛豆“不是冤家不聚头”,为了让毛豆赔偿不小心烧毁的4800块杂货钱,苟仁载着他踏上了从苍茫西北奔向繁华都市的千里寻父之旅。
一路上,两人历经坎坷与磨难,上演了一幕幕幽默又充满苦涩的感人情景。当毛豆随着苟仁进城,站在马路边上,嘴里吆喝着从小喇叭里学的“带货”顺口溜时,遇到了两个被父母牵着抱着手拿棉花糖和玩具的孩子,他的眼中满是羡慕——那是他在幻想中都不敢奢望的画面。当苟仁无意中遇见骗走自己孩子救命钱的白明明,他用那把怀揣许久却被毛豆替换了的“纸刀”,一刀刀捅向那个曾经的“好朋友”后,大仇虽未报,但苟仁却在一片错愕中宣泄了埋藏数年的丧子之痛,毛豆因为害怕而换刀的阴差阳错,反倒促成了这位陕北汉子的救赎。当苟仁以为毛豆的寻父之旅即将到达终点,却意外得知毛豆父亲早已客死他乡,希望与绝望只在那一瞬间,便已颠倒。回家的路上,苟仁将寄托了对儿子思念之情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曾几何时,那还是苟仁不可触碰的。当苟仁安顿好毛豆驱车离开时,毛豆摇着拨浪鼓,一边追着车,一边喊着“带货”顺口溜,而苟仁流着泪打开小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回应着,直到后视镜中的毛豆越来越小,拨浪鼓的咚咚响再也听不见……直到这时,我也感受到这对西北糙汉子和尕娃毛孩子的感情,其实早已似电影的英文译名“Like Father and Son”,如父如子。
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电影中的毛豆从出生即被生母抛弃,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唯有年迈的奶奶与他相依为命。奶奶告诉他,只要考一百分,爸爸就能回家看他,于是,思念便化成了动力。尽管最后等来的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每次只要毛豆考了一百分,他依然会锲而不舍地站在村头,等待着他已经不会再回来的爸爸。电影的结局并非happy ending,这对历经磨难、互相救赎的“半路父子”要再次面临分别,之前有多甜,之后就有多苦,尽管他们已将这世间苦难品尝千遍,但甜过之后的苦,必然更加难咽。
曾经,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有个孩子也曾像毛豆一样,羡慕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在放学的时候能有爸妈接回家;他也很早就明白,每次离别的时候,与其装作面无表情,不如蒙着被子装睡;他也努力让自己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因为考完试的假期才能去爸妈的工地待上几天。比起小毛豆,他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虽然在很多年里,一家三口总是聚少离多,但每次短暂的相聚又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还有就是他在作为留守儿童的时光里,没有滑入问题少年的泥淖,而是在走完求学之路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法院干警,他是幸运的。
在法院工作的这几年,我从参与的大多数离婚案件案件中发现,离婚案件往往都涉及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的问题,未成年人是家庭血缘关系的纽带,然而当父母的婚姻出现危机,走上法庭的时候,成年人之间的纠纷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而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却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成为父母之间关于抚养权、抚养费、探视权等问题的谈判筹码。随着家庭关系的破裂,父母分道扬镳,未成年子女也将面临情感缺失,陪伴减少甚至生活窘迫的人生困境,加之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有限,抵御侵害的能力较差,很多未成年人在父母离婚后即变成了“情感留守儿童”甚至事实留守儿童。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其权益保障不仅关系个体利益,更关系到公共利益,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保障每一个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重点在于在家事审判过程中贯彻落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而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自2016年起,即在全国部分中基层法院开展了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并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总结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地实践探索,如建立专业家事审判团队,构建家事诉讼多元解纷机制,在实践中开展了例如支持分居后离婚前期间的抚养费,离婚期间对子女的探视,“隔代探视”等诸多有益探索。
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尚存在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适用比例较低、不规范适用、片面适用等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司法工作者在今后关于家事审判的实务探索过程中,继续凸显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优先保护,充分考虑家事审判中涉及的人身、伦理属性,持续在婚姻家庭案件中推广贯彻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我国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事业的发展必将步入新的台阶。
到那时,小毛豆的悲剧也会越来越少,拨浪鼓的咚咚声也会越来越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2024年12月7日至8日,由安徽省文物局主办,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安徽博物院承办的第二届“安徽省少...
-
11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的“中阿诗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