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阳信:杨广和开着“雷锋车”做一辈子好事
Date:2023-03-01
访问量:
来源:
作者:翟成新
在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山东省阳信县,人们经常能看到一辆特别的出租车,车头上贴着雷锋头像,还有“残疾人用车、困难人用车”等18项免费服务承诺。这就是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杨广和的“雷锋车。”
杨广和,回民,1965年9月出生,是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大寺杨村村民,社区村警、网格员,200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传承、发扬和宣传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被誉为“回民活雷锋”。其中近年来他先后荣获滨州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优秀政协委员、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滨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滨州人物(群体)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入选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手,中被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根据其事迹创作的现代吕剧《杨广和》在中央电视台11套播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进行巡回演出。他筹资自建的“雷锋事迹展览馆”被列为滨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
最近,杨广和忙得焦头烂额:请他做事迹报告的、上他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他高兴的告诉记者“累并快乐着,这也是学习雷锋的境界。”
二十多年前做生意挣了20多万块钱,盖起了好房子。假如就那么干下去,这房子早就换成新的了。但是,杨广和把开店的生意撂下,用盖完房剩下的钱买了一辆出租车。记者见到,杨广和出租车身的四面都贴着醒目的雷锋画像,前面挡风玻璃上有一行字:“学雷锋车”。一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规矩:残疾人、有困难的人、军人等十三项不收费。一次,他在县城拉的一位顾客心急火燎满头大汗,杨广和问他找什么人。对方说自己的爱人早产,现在在医院里等着交费手术,得赶紧找熟人凑钱救命。杨广和问需要多少钱,对方说1500元。他随即把自己身上带的1300元拿出来,然后,杨广和把车开到一家二手手机店,把手机押上,换得200元,一并送给了这个小伙子。后来知道,这个人家在滨城区里则镇李家集,事后他们送给杨广和的锦旗上写着:救命之恩,一生难忘。
杨广和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他自己记不得,人们很难说得清。他曾买上20多个打气筒送到十几所学校,但出车在外吃饭,几乎就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他曾把顾客遗忘在自己出租车上的10万现金送还失主,人家感激地要给他磕头。他也曾送还顾客丢在车上的6部手机。自2001年1月他开出租车以来,共为5000余人义务服务,免收乘车费5万多元。
做好事的杨广和有时也被人误解,但误解过后更多的是感激。一次,他看到一青年倒在公路旁,满身鲜血,原来是酒后开车所致。他将人家送到医院后,出了1400元的医药费。伤者的家人误认为是被杨广和撞伤,连伤者自己也稀里糊涂,对他又骂又打,甚至把他送到了公安局。真相大白后,这一家人羞愧万分,把一面书写着"民族团结带头人,救命之恩永不忘"的锦旗送给他。
杨广和在日记中写道:“广和每天在想啥,一心一意为大家;咱们都来立大志,学习雷锋做好事。”近20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阳信县十大杰出青年、阳信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中共阳信县委、阳信县人民政府专门发文,授予“回民活雷锋”荣誉称号,并要求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学习活动。
杨广和的出租车后备箱里如今常年装着汽油、铁锹、扫帚、灭火器等等各种修车、修路、救人、救火的工具。他的“雷锋车”开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杨广和常说:“一帮十困难,十帮一容易。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所以,我不仅要自己学雷锋,我还要好好宣传雷锋精神,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传递开来。”杨广和在自己的出租车上贴满了雷锋的头像和宣传标语,车开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宣传到哪里。村里的孩子们也都很喜欢广和,经常围着他,听他讲雷锋的故事。
杨广和的妻子说,他有着一颗孩子一样的心,帮了人,他高兴,别人认同他,他更觉得快乐。杨广和说:“偶尔,也会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我的行为。但是,我哪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做好事,不再学雷锋了呢?雷锋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还为党和人民做了那么多贡献,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条件,不是应该更好地帮助别人吗?所以,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我要学一辈子雷锋,做一辈子好事,直到生命最后那一刻!”
疫情期间,杨广和把疫情防控工作当作守初心、担使命的炼金石,在刘庙村外出路口上风雪无阻地忙碌着、夜以继日地坚守着,用初心和使命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杨广和告诉记者,面对疫情,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加入战斗,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冲锋在前不畏风险,防控疫情不避艰辛,用点滴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翟成新)
杨广和,回民,1965年9月出生,是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大寺杨村村民,社区村警、网格员,200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传承、发扬和宣传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被誉为“回民活雷锋”。其中近年来他先后荣获滨州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优秀政协委员、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滨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滨州人物(群体)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入选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手,中被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根据其事迹创作的现代吕剧《杨广和》在中央电视台11套播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进行巡回演出。他筹资自建的“雷锋事迹展览馆”被列为滨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
最近,杨广和忙得焦头烂额:请他做事迹报告的、上他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他高兴的告诉记者“累并快乐着,这也是学习雷锋的境界。”
二十多年前做生意挣了20多万块钱,盖起了好房子。假如就那么干下去,这房子早就换成新的了。但是,杨广和把开店的生意撂下,用盖完房剩下的钱买了一辆出租车。记者见到,杨广和出租车身的四面都贴着醒目的雷锋画像,前面挡风玻璃上有一行字:“学雷锋车”。一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规矩:残疾人、有困难的人、军人等十三项不收费。一次,他在县城拉的一位顾客心急火燎满头大汗,杨广和问他找什么人。对方说自己的爱人早产,现在在医院里等着交费手术,得赶紧找熟人凑钱救命。杨广和问需要多少钱,对方说1500元。他随即把自己身上带的1300元拿出来,然后,杨广和把车开到一家二手手机店,把手机押上,换得200元,一并送给了这个小伙子。后来知道,这个人家在滨城区里则镇李家集,事后他们送给杨广和的锦旗上写着:救命之恩,一生难忘。
杨广和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他自己记不得,人们很难说得清。他曾买上20多个打气筒送到十几所学校,但出车在外吃饭,几乎就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他曾把顾客遗忘在自己出租车上的10万现金送还失主,人家感激地要给他磕头。他也曾送还顾客丢在车上的6部手机。自2001年1月他开出租车以来,共为5000余人义务服务,免收乘车费5万多元。
做好事的杨广和有时也被人误解,但误解过后更多的是感激。一次,他看到一青年倒在公路旁,满身鲜血,原来是酒后开车所致。他将人家送到医院后,出了1400元的医药费。伤者的家人误认为是被杨广和撞伤,连伤者自己也稀里糊涂,对他又骂又打,甚至把他送到了公安局。真相大白后,这一家人羞愧万分,把一面书写着"民族团结带头人,救命之恩永不忘"的锦旗送给他。
杨广和在日记中写道:“广和每天在想啥,一心一意为大家;咱们都来立大志,学习雷锋做好事。”近20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阳信县十大杰出青年、阳信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中共阳信县委、阳信县人民政府专门发文,授予“回民活雷锋”荣誉称号,并要求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学习活动。
杨广和的出租车后备箱里如今常年装着汽油、铁锹、扫帚、灭火器等等各种修车、修路、救人、救火的工具。他的“雷锋车”开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杨广和常说:“一帮十困难,十帮一容易。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所以,我不仅要自己学雷锋,我还要好好宣传雷锋精神,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传递开来。”杨广和在自己的出租车上贴满了雷锋的头像和宣传标语,车开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宣传到哪里。村里的孩子们也都很喜欢广和,经常围着他,听他讲雷锋的故事。
杨广和的妻子说,他有着一颗孩子一样的心,帮了人,他高兴,别人认同他,他更觉得快乐。杨广和说:“偶尔,也会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我的行为。但是,我哪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做好事,不再学雷锋了呢?雷锋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还为党和人民做了那么多贡献,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条件,不是应该更好地帮助别人吗?所以,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我要学一辈子雷锋,做一辈子好事,直到生命最后那一刻!”
疫情期间,杨广和把疫情防控工作当作守初心、担使命的炼金石,在刘庙村外出路口上风雪无阻地忙碌着、夜以继日地坚守着,用初心和使命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杨广和告诉记者,面对疫情,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加入战斗,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冲锋在前不畏风险,防控疫情不避艰辛,用点滴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翟成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四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入选名单,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以下简称“中数集...
-
近日,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美丽山东 无废同行”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