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服饰 中医 茶道 服饰 戏曲 饮食 体育

以华服为“桥梁”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各界导报 作者:刘凡銆 赵 婧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2-23
摘要:今年十一假期,24岁的西安市民王星带着俄罗斯朋友们一起来到大雁塔游玩“打卡”。她们穿着一袭圆领袍衫,把头发盘绕成髻,佩戴珠花和步摇,撑着油纸伞,眼睑低垂翘起兰花指,模仿古代女子的姿态站在大雁塔下拍照留念
今年十一假期,24岁的西安市民王星带着俄罗斯朋友们一起来到大雁塔游玩“打卡”。她们穿着一袭圆领袍衫,把头发盘绕成髻,佩戴珠花和步摇,撑着油纸伞,眼睑低垂翘起兰花指,模仿古代女子的姿态站在大雁塔下拍照留念,微风拂过,裙裾轻摆 ,古香古色的布景下,她们华丽的汉服打扮吸引了路上的行人驻足围观。
 
王星从小就喜欢看古装电视剧,对古装电视剧里淡雅飘逸的汉服着迷不已,上了大学后她参加学校里的汉服社,结识了许多汉服爱好者,只要逢上节假日,她都会穿上汉服与朋友们去西安的景区或漫展游玩。2019年,王星作为交换生来到俄罗斯学习,她经常给同学们讲起西安历史与汉服文化,在她的带动下,俄罗斯的同学们对汉服有了浓厚兴趣,通过穿着汉服,她们对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也产生强烈好感。
 
近年来,伴随着国潮、国风的崛起,华服从博物馆逐渐走向“大众视野”,以汉服为代表的华服正在网络和影视剧的普及之下,在年轻群体之间掀起潮流。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今年来,从春晚到端午晚会,河南卫视相继推出爆款国风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融入传统服饰元素的舞美表演让华服文化频频出圈,一时成为“现象级”作品,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
 
据艾媒咨询于今年7月21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近5成汉服消费者拥有2-4套汉服,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汉服热”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穿襦裙霓裳走上街头,行古礼,过传统节日,华服俨然成为了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华服唤醒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示例。但是当前部分青年对华服的体系性和多样性不够了解,对华服文化的内核魅力感受不足。”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省歌舞剧院副院长郝萌提交了《关于加强陕西青年华服研究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华服文化的传播更注重形式,忽略文化价值的传递,青年对于华服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很难产生“共通感”。
 
“网络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们接触华服文化的主要途径,以新媒体传播渠道,普及华服文化是最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方式。“为此郝萌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刻画用户画像,将华服文化的内容精准推送给感兴趣的年轻群体,培养用户粘性,形成稳定的华服受众群。
 
“让年轻人们在穿着华服的同时,漫游于古风场景中,开展传统礼仪活动,品味诗词歌赋的韵律,有利于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过前期调研,郝萌发现,大唐不夜城、诗经里、大雁塔等历史文化景区成为陕西华服爱好者经常来“打卡”的地方,“华服+景区”的联动模式,能够让华服爱好者们仿佛穿越回古时,增强互动感与参与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何通过华服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郝萌建议,推进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文化旅游项目上增加相关服务和衍生体验,将华服作为传统节日、节事活动仪式的重要元素,丰富华服文化内涵。推进华服体验与国学研学相结合,向青年提供特色体验游学,借助华服打造文旅IP,为普及华服文化搭建更多展示平台。同时,举办华服文化DV大赛、原创华服文化主题音乐剧、中华诗词朗诵大赛、传统拜师礼、华服文化体验等文化活动,引导更多青年通过华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回复中表示,将运用新媒体打造华服话题,拟与顶级流量新媒体共同打造“华服+景区”话题活动,增加新闻关注度,扩展华服与陕西旅游品牌传播度。推动华服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在适合华服体验的古风古韵式寄情类旅游景区(点),增加相关服务和衍生产业,让游客在景点体验华服文化,支持文旅单位举办与华服能完美结合的文旅活动,丰富华服文化内涵。此外,还将积极促进华服体验与研学相结合,面向全国青少年提供特色体验游学产品。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