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山东首批15处省级水利遗产名单出炉
齐鲁大地河流蜿蜒众多,是中国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之一,治水历史悠久。近日,山东省水利厅公布全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单,济南市泉城水利工程、泰安市东平县戴村坝、济宁市兖州区金口坝等15处水利遗产登上榜单。
散布在齐鲁大地上的水利遗产,或闸坝,或石桥,或古井,或灌区,无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闪烁着齐鲁文明之光。“运河之心”戴村坝,位于今东平县境内大汶河上,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构成之一。戴村坝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三合土坝三部分构成,是三位一体且科学完善的遏汶济运枢纽工程,主要功能为拦蓄大汶河水。“工程设计极其巧妙,历经明、清、民国等600余年,至今仍能发挥固定河槽、拦沙缓洪、引水灌溉等作用,充分体现出齐鲁儿女的创造精神,在世界水利史上享有盛誉。”东平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济南泉城水利工程体系最早可追溯至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修建的五柳闸。北宋煕宁四至五年(1071—1072年)曾巩任职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主持修建了北水门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并疏浚水道,开挖新渠,规划大明湖建设,古城水利工程体系初步成型。至清末,随着圩子壕的建成,以及睦里闸、响闸等闸坝工程的建设和小清河的大规模整治,济南古城水利工程体系走向成熟。
该工程体系基于济南特殊的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形成,塑造了济南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泉水文化,至今仍发挥城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是世界现存的“城市泉水利用工程体系孤本”。“中国古城的传统建筑格局一般呈正方形,四门两相对应,而济南老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正是因为济南人民充分尊重地势走向及泉水流向,城墙和街巷的设计都以泉为先,充分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李季孝说。
我省今年4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首批省级水利遗产遴选认定工作,深入挖掘人民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水文化资源,进行全域水利遗产调查,充分利用水利遗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黄河、大运河、引调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精心谋划一批遗产保护标志性工程,着力将这些遗址古迹串珠成链,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水文化品牌。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一方面聚焦数据赋能,研究开发省级水利遗产管理系统,建立山东省水利遗产数据库,让遗产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规范专业;另一方面,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独特亮点的水文化品牌,如临沂红色文化、济宁运河文化、济南泉城文化、淄博齐水文化等,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水利特色的文化廊道和观光廊道。同时,持续做好古灌区、古渡口、古井、古坝等水利遗产遗迹普查工作,计划年内编制完成《山东省水利遗产名录》,力争“十四五”期间认定30个以上省级水利遗产,实现水利遗产认定管理与保护利用立体化开展、整体性跃升。
(赵新 王丽娟)
热点信息
-
6月19日,济宁医学院来华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基地揭牌仪式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
6月19日上午,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召开座谈会,并举行山东社会工作研究基地揭牌仪式。